Python 带有自动垃圾回收机制,但是它真的能处理所有的垃圾回收问题吗? 是不是有了自动垃圾回收,就不用再担心内存泄露了呢? 为什么经常会看到文章说,在实现自己的类时,不要使用 __del__()
?
很多当代的语言都实现了垃圾回收机制,包括 Java、Ruby、Lua、Go等,从而将众码农从内存管理中释放出来,那么 Python 的垃圾回收是怎么实现的呢?
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 Python 垃圾回收的使用方法,包括示例以及相关的源码分析。
简介
在介绍 Python 的垃圾收集回收(Garbage Collection)之前,先稍微介绍一些背景。
现在的主流语言基本都支持三种最基本的内存分配方式: A)静态分配,如静态变量、全剧变量,通常这一部分内存不需要释放或者回收; B)自动分配,通常由语言或者编译器控制,如栈中局部变量、参数传递; C)动态分配,这部分通常在栈中分配,由用户申请。
那么,垃圾收集机制就是用来处理程序动态分配内存时产生的垃圾。
在没有垃圾回收机制时,比如在写 C 语言程序时,我们需要时刻记着什么时候申请了内存,什么时候需要释放内存!!!如果忘了释放或者在一个条件分支内没有释放内存,那么就会造成内存泄露;如果提前释放了,后面的程序仍然使用这部分内存,就必然导致内存异常。
垃圾回收机制使得众码农不再需要考虑动态内存的管理。
Python 的垃圾回收
在 Python 中,主要通过引用计数(Reference Counting)进行垃圾回收。引用计数法有其明显的优点,如高效、实现逻辑简单、将垃圾回收随机分配到运行的阶段,正常程序的运行比较平稳。
但是,很多带有自动垃圾回收的语言并未使用引用计数,必然存在者缺点,通常有:
- 逻辑简单,但实现有些麻烦。每个对象需要分配单独的空间来统计引用计数,并且需要对引用计数进行维护,在维护的时候很容易会出错。
- 在一些场景下,可能会比较慢。正常来说垃圾回收会比较平稳运行,但是当需要释放一个大的对象时,比如字典,需要对引用的所有对象循环嵌套调用,从而可能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。
- 循环引用。这将是引用计数的致命伤,引用计数对此是无解的,因此必须要使用其它的垃圾回收算法对其进行补充。
也就是说,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,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处理可能产生的循环引用,是对引用计数的补充。
Python 采用了 “标记-清除”(Mark and Sweep)算法,解决容器对象可能产生的循环引用问题。
跟其名称一样,该算法在进行垃圾回收时分成了两步,分别是: A)标记阶段,遍历所有的对象,如果是可达的(reachable),也就是还有对象引用它,那么就标记该对象为可达; B)清除阶段,再次遍历对象,如果发现某个对象没有标记为可达,则就将其回收。
注意,在进行垃圾回收的阶段,会暂停整个应用程序,等待标记清除结束后才会恢复应用程序的运行。
为了减少垃圾回收的时间,Python 通过 “分代回收”(Generation Collection)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提高垃圾回收效率。
分代回收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统计事实,对于程序,存在一定比例的内存块的生存周期比较短;而剩下的内存块,生存周期会比较长,甚至会从程序开始一直持续到程序结束。这一比例通常在 80%~90% 之间,这种思想简单点说就是:对象存在时间越长,越可能不是垃圾,应该越少去收集。
这样在执行标记-清除算法时可以有效减小遍历的对象数,从而提高垃圾回收的速度。
总体来说,在 Python 中,主要通过引用计数进行垃圾回收;通过 “标记-清除” 解决容器对象可能产生的循环引用问题;通过 “分代回收” 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提高垃圾回收效率。
实战
下面通过 Python 程序大致介绍垃圾回收机制,也可以参考 Generational GC in Python and Ruby,该文章同时介绍了 Python 和 Ruby 的垃圾回收机制。
引用计数
如上所述,Python 的垃圾回收采用引用计数,每个对象都会维护一个引用计数器,当引用计数变为 0 时该对象被回收。
当对象被创建并赋值给变量时,该对象的引用计数被设置为 1;当该对象被赋值给其他变量时,或者作为参数传递给函数,该对象的引用计数同样也加 1 。
当变量被赋值给另外一个对象或者显示销毁时,源对象的引用计数也会自动减 1,只有当减到 0 时,该对象才会被真正删除。
对象的引用计数可以通过 sys 提供的 getrefcount() 函数获得,该函数会包含传参的引用。
>>> foo = "XYZ" # 此时引用计数是1
>>> sys.getrefcount(foo) # 返回2,包括了getrefcount()的参数引用
>>> bar = foo # 2
>>> foo = 123 # 1
当字符串对象 “XYZ” 被创建并赋值给 foo 时,引用计数是 1,当增加了一个别名 bar 时,引用计数变成了 2,不过当 foo 被重新赋值给整数对像 123 时,“XYZ” 对象的引用计数自减 1 ,又变成 1 了。
循环引用 (Cyclic References)
循环引用可以使一组对象的引用计数不是 0 ,但是这些对象实际上并没有被任何外部变量引用,只是他们之间相互引用。这也就是说,实际上对象应该被删除了,但是引用计数机制却告诉我们不能回收这些对象。
import sys, gc
gc.set_debug(gc.DEBUG_STATS|gc.DEBUG_LEAK)
a=[]
b=[]
a.append(b)
b.append(a)
print 'a(%s) refcount: %d' % (hex(id(a)), sys.getrefcount(a)) # 3
print 'b(%s) refcount: %d' % (hex(id(b)), sys.getrefcount(b)) # 3
del a, b
print gc.collect()
print 'gc.garbage is:', gc.garbage
在调用 del 之前,列表还被 a、b 引用,称之为可达的(reachable),此时不能删除;在执行 del 之后,两者实际只剩下了对象之间的相互引用,因此是需要被删除的。但是引用计数仍然为 1,Python 的引用计数机制不会回收这两个对象。
如上所述,为了解决循环引用,Python 引入了 “标记-清除” 和 “分代收集” 机制,可以通过 gc.collect() 调用,该函数会返回不可达(unreachable)对象数。
实际上,由于调用了 gc.set_debug(),gc 模块会把垃圾回收是的信息 上面的执行结果显示,有两个是不可达的(unreachable)对象,这也就是需要回收的对象了,当调用 gc.collect() 时,首先会监测到 a、b 都将成为了不可达(unreachable)对象,且循环引用将被拆除,此时 a、b 引用数都是 0,两者将被回收,所以 gc.collect() 将返回 2 。
在上述的示例中,如果只删除 a 或者 b ,实际也不会被垃圾回收处理掉。
在执行上述的程序时,可以看到 uncollectable 的对象数是 0 ,也就是没有不可回收的对像。当然,这也意味着可能会出现不可回收的对像,下面看一种循环引用产生的垃圾回收问题。
import sys, gc
class A:
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 self.name = name
def __del__(self): pass
class B:
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 self.name = name
def __del__(self): pass
gc.set_debug(gc.DEBUG_STATS|gc.DEBUG_LEAK)
a = A("ABC")
b = B("XYZ")
print hex(id(a)), hex(id(a.__dict__))
print hex(id(b)), hex(id(b.__dict__))
a.prev = b
b.next = a
del a, b
print gc.collect()
print gc.garbage
从输出中可以看到 uncollectable 字样,额,很明显这次垃圾回收搞不定了,造成了内存泄漏。
当对象含有 __del__()
方法(在 Python 中称为 finalizer)时,对于这样的对象,跟据 Python 的定义,在释放该对象占用的资源前需要调用该函数。由于 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不能保证垃圾回收的顺序,可能在删除 b 之后,在 a.__del__()
中仍然会调用 b 对象,这样将会造成异常。
为此,Python 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策略,也就是说对于当自定的类,如果存在 __del__()
时,不会对该对象进行垃圾回收。这样的对象,Python 会直接放到一个 garbage 列表中,这个列表在运行期间不会释放,对于 Python 来说不会有内存泄露,但是对于该程序来说,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内存泄露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 Python 的书籍建议不要使用 __del__()
的主要原因。虽然说同时出现定义 __del__()
和循环引用的概率比较小,但为了防止内存泄露,在使用 __del__()
时一定要慎重,如果要用的话一定要保证没有循环引用。
当用户发现有这种情况时,最根本的时取消 __del__()
或者循环引用;如果知道一个安全的次序,那么就可以打破引用环,然后再执行 del gc.garbage[:]
,以清空垃圾对象列表,可以参考 gc – Garbage Collector 。
对于 gc.garbage ,文档描述为:A list of objects which the collector found to be unreachable but could not be freed (uncollectable objects).
也就是说 gc.garbage 返回的应该是 unreachable 且不能被回收的对象,也就是上述的 a、b(因为有 __del__
)。实际上,上面的结果也包含了字典,这个是在 gc.set_debug() 中设置的,gc.DEBUG_LEAK 会包含 gc.DEBUG_SAVEALL,那么所有的 unreachable 对象都将加入 gc.garbage 返回的列表,而不止不能被回收的对象。
gc 模块
Python 的垃圾回收实际是通过 gc 模块实现的,并将 Python 的垃圾回收管理接口暴露出来,通过该模块可以用来处理垃圾回收相关的工作。
该模块源码保存在 Modules/gcmodule.c 文件中,gc 模块中的函数同时会对应到 gcmodule.c 中的函数,如 gc.get_count() 对应于 gc_get_count()。
常见的函数包括了如下:
- enable()、disable()、isenable()
分别用于打开、关闭、查看 Python 的垃圾回收器。注意,当关闭垃圾回收时,只是取消了自动垃圾回收,此时仍然可以通过 gc.collect() 进行回收。 - set_debug()、get_debug()
用于设置和过去调试格式,通过设置 (DEBUG_STATS | DEBUG_LEAK) 标志位,实际上就可以打印 gc 模块的所有信息。 - get_count()
获取当前的 count 值。 - set_threshold()、get_threshold()
设置或者获得每代的上限值。 - collect([generation=2])
进行垃圾回收,主要的垃圾回收函数。 - get_referents(obj)
返回该对象直接引用的对象,非 container 为 0;其中 class 对象包括了 dict 和类对象。 - get_referrers(obj)
返回指向该对象的所有对象,该函数通过遍历分代的所有对象,查找并保存符合的对象。 - get_object()
返回分代中的所有对象,该函数会返回一大堆的对象。
weakref
如上所述,在 Python 中主要通过引用计数来销毁对象,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 weakref 模块创建到对象的弱引用,这样 Python 会在对象的引用计数为 0 或只存在对象的弱引用时回收这个对象。
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 weakref.ref(obj[, callback]) 来创建一个弱引用对象,然后通过调用实例可以获得原来的对象。创建弱引用的时候可以设置回调函数,该函数会在原对象销毁前调用,并且将 weakref 作为参数传入。
import weakref
class WeakTest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, name):
self.name = name
def __del__(self):
print 'Deleting %s' % self
def callback(r):
print "weakref object:", r, "target object dead!"
o = WeakTest('foobar') # 创建新对象
r = weakref.ref(o, callback) # 创建弱引用对象,回调函数为可选
print "the number of weakref in 'o'", weakref.getweakrefcount(o) # 原对象的弱引用数目
print "and the objects are:", weakref.getweakrefs(o) # 原对象弱引用的列表
print r() is o # 可以通过弱引用可以访问原对象
p = weakref.proxy(o) # 代理对象,对其使用等价于对原对象使用
print r().name, p.name # 调用原对象的属性
del o # 此时r()变为None
当然,比较方便的方式是通过 proxy() 函数创建代理(proxy),这个代理实际就可以当作原对象使用,对代理对象的操作可以等价于对原对象的操作。
通过弱引用可以很有效的处理循环引用,比如下面的示例。
import weakref
class LeakTest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):
print "object(0x%x) born" % id(self)
def __del__(self):
print "object(0x%x) dead" % id(self)
A = LeakTest()
B = LeakTest()
A.b = weakref.proxy(B) # A.b = B
B.a = weakref.proxy(A) # B.a = A
del A, B
当不使用弱引用时,上述的方式会造成循环引用,通过弱引用可以有效避免循环引用的产生。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对象不能通过弱引用来访问,如常见的 int、string、list等。
如果使用多个弱引用对象,可以考虑使用 WeakKeyDictionary、WeakValueDictionary、WeakSet,详细可以参考 weakref – Garbage-collectable references to objects。
weakref 模块的实现在 Modules/_weakref.c 中,是对 Objects/weakrefobject.c 的封装,如果感兴趣可以参考一下源码。
源码
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主要在 Modules/gcmodule.c 中实现,同时也通过 gc 模块将相应的接口暴露出来,可以通过 gc 模块查看。
相关数据结构
Python 中,每个对象中都会包含 PyObject_HEAD 宏,其中包含了 ob_refcnt 用于统计该对象的引用计数。下面的代码是 int 类型的对象,其它类型于此相似,都会包含 PyObject_HEAD 宏。
#define PyObject_HEAD \
Py_ssize_t ob_refcnt; \
struct _typeobject* ob_type;
typedef struct {
PyObject_HEAD
long ob_ival;
} PyIntObject;
每次新建、赋值、传参等操作时,都会修改 ob_refcnt,当减小到 0 时,就会回收该对象。
我们在开头讲过,Python 通过 “标记-删除” 处理可能出现的循环引用问题。
对于 int、string 等类型来说,是不可能产生循环引用的,因为它们内部不可能有对其它对象的引用。能发生循环引用的,只会发生在容器(container)对象中,如 list、dict、class、instance 等。因此 Python 的垃圾回收只针对这些容器对象,并对这些对象,在内部维护了一个双向链表。
每个容器对象都会包含一个 PyGC_Head 结构。
typedef union _gc_head {
struct {
union _gc_head *gc_next;
union _gc_head *gc_prev;
Py_ssize_t gc_refs;
} gc;
long double dummy; /* force worst-case alignment */
} PyGC_Head;
通常来说,我们会把这个列表称为 “有效列表”(active list);由于 Python 同时使用了 “分代回收”,实际上其中的 0 代就对应着上述的有效列表,新建的对象都会先放置到该列表中。
在 Python 中的分代回收采用三代,实际就是通过三个链表实现,每代通过 threshold 表示该代最多容纳对象的个数,当超过该值时会触发垃圾回收,可以通过 gc.get_threshold() 获得该参数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上述的阈值并非该代中实际含有的对象数,当前每代的对象数可以通过 gc.get_count() 获得,该函数实际会从该代的头部遍历这个链表。
以 threshold 的默认值为例,也就是 0~2 代分别为 700、10、10,这实际意味着当 0 代超过 700 后会触发回收;1 代超过 700x10 后触发回收;2 代超过 700x10x10 后会触发回收操作。
也就是说如果触发了一次当前代的回收,会把上代的 count 加 1 。
struct gc_generation {
PyGC_Head head;
int threshold; /* collection threshold */
int count; /* count of allocations or collections of younger generations */
};
#define NUM_GENERATIONS 3
#define GEN_HEAD(n) (&generations[n].head)
static struct gc_generation generations[NUM_GENERATIONS] = {
/* PyGC_Head, threshold, count */
{ { {GEN_HEAD(0), GEN_HEAD(0), 0} }, 700, 0},
{ { {GEN_HEAD(1), GEN_HEAD(1), 0} }, 10, 0},
{ { {GEN_HEAD(2), GEN_HEAD(2), 0} }, 10, 0},
};
上述实际是创建了三代的链表,并对 threshold 和 count 初始化。
对象初始化
下面通过跟踪一个 list 对象的创建过程来查看 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。list 对象通过 PyList_New() 函数创建,其创建过程大致如下。
/* FILE: Objects/listobject.c */
PyObject* PyList_New(Py_ssize_t size) {
PyListObject *op;
... ...
op = PyObject_GC_New(PyListObject, &PyList_Type);
... ...
_PyObject_GC_TRACK(op);
return (PyObject *) op;
}
首先通过 PyObject_GC_New()
初始化一个对象,而这个函数实际上是对 _PyObject_GC_New()
的宏定义,最终调用的是 _PyObject_GC_New()
。
该函数主要作了两件事情:A)分配内存结构,同时会将第 0 代的 count 加 1,如果超过了阈值,则会通过 collect_generations() 触发一次垃圾回收; B)初始化数据结构。注意,在这一步中还没有将该对象插入到链表中。
最终插入链表实际是通过 _PyObject_GC_TRACK()
实现的,也就是插入到 _PyGC_generation0
中(第 0 代)。
到此,已经完成了对象的新建,并可以 “监控” 该对象。
垃圾回收机制
Python 中的垃圾回收机制实际通过 collect(gen) 实现,其中 gen 是所定义的代数。
当我们一直新建 container 对象时,如果超过了第 0 代的上限,就会通过 collect_generations() 调用 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。该函数会从最高代(数字最大)开始检测,当超过阈值之后就会触发该代的垃圾回收操作,所以有可能是从第 1、2 代触发垃圾回收。
当第一次超过 700 后,则会调用 collect_generations(),该函数会从 2 依次向下检测,当超过阈值则会调用 collect(),此时第 1、2 代的 count 仍为 0 ,所以最终会调用 collect(0) 。
接下来主要查看 collect() 函数。
/* FILE: Modules/gcmodule.c */
static Py_ssize_t collect(int generation)
{
... ...
/* ❶ */
if (generation+1 < NUM_GENERATIONS)
generations[generation+1].count += 1;
for (i = 0; i <= generation; i++)
generations[i].count = 0;
/* ❷ */
for (i = 0; i < generation; i++) {
gc_list_merge(GEN_HEAD(i), GEN_HEAD(generation));
}
... ...
/* ❸ */
update_refs(young);
subtract_refs(young);
/* ❹ */
gc_list_init(&unreachable);
move_unreachable(young, &unreachable);
/* ❺ */
gc_list_init(&finalizers);
move_finalizers(&unreachable, &finalizers);
move_finalizer_reachable(&finalizers);
}
假设,第 0 代有如下的对象,每个对象用黑色方框表示,其中数字表示引用计数。其中各个对象是通过双向链表相互链接的,只是没有表示出来,其中双向线表示相互引用,蓝色表示本代外部的引用。
在第 ❶ 步中,首先处理每代的 count,也就是将上一代的加 1,并将本代以及一下的清零。这也就是之前说的 700、700x10、700x10x10 的关系了。
在第 ❷ 步中,将本代以下的链表合并到本代,以后的操作实际上都是针对于这一链表的操作。也就是说每次 Python 执行垃圾回收时,会检测本代及以下的对象。
接着在第 ❸ 步中,查找含有外部引用的对象,为了不影响对象的原引用计数,先通过 update_refs() 将 ob_refcnt 复制到 gc_refs,后面的操作都是针对 gc_refs;然后通过 subtract_refs() 遍历整个链表,将本代对象的 gc_refs 及其引用减 1。此时,对于 gc_refs > 0 的对象,一定有该代之外的对象引用,是不应该被删除的。
执行完 subtract_refs() 之后,各个对象的引用如下所示,可以看出,在此时并不是说 gc_refs = 0 的对象就一定是垃圾对象。
如 “JKL”,虽然此时计算的 gc_refs = 0,但是该对象不应该删除,因为还被 “MNO” 所引用。
然后是将 unreachable 的对象分开,在第 ❹ 步中调用 move_unreachable() 函数。该函数会遍历整个链表,在遍历整个链表时,会将 gc_refs=0 的对象移动到 unreachable 列表中,并将 gc_refs 临时设置为 GC_TENTATIVELY_UNREACHABLE。如上所述,因为这些对象仍可能会被 gc_refs > 0 的对象引用,在遍历后续的对象时会重新将这些对象设置为 reachable,通过 visit_reachable() 实现。
到此为止,处于 unreachable 链表中的对象都是不可达的,也就是应该被回收的垃圾。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对这些 unreachable 的对象进行处理了。
接下来在第 ❺ 步中,实际要遍历 unreachable 链表,并处理含有 finalizers 的对象,通过 move_finalizers() 将 unreachable 链表中含有 __del__ 的对象放到 finalizers 链表中。对于在 finalizers 链表中指向的对象同样也需要放到该链表中,该功能是通过 move_finalizer_reachable() 函数实现。
到此,unreachable 中包含了可以通过 Python 回收的对象,而 finalizers 中包含了不能通过 Python 回收的对象,会将这些对象分别打印出来。在 finalizers 中的对象,会保存到 garbage 中,可以通过 gc.garbage() 查看。
接下来还会通过 handle_weakrefs() 函数处理 unreachable 链表中的 weakref 对象;通过 delete_garbage() 处理 unreachable 链表中的垃圾对象。
当然除此之外,Python 也对垃圾回收机制进行了优化,详细可以参考源码中的注释。
总结
有 __del__()
函数的对象,如果存在循环引用,会导致内存泄露;如果没有 __del__()
可以自动垃圾回收掉。
需要注意的是,要么在实现类时不要单独实现 __del__()
函数,要么需要确保不要形成循环引用,对于循环引用可以通过 objgraph 进行检测。